查看原文
其他

再不知道如何科学地背单词就老了

2015-07-14 李小喵 美国教育漫谈


第一次在知乎上看到Frank关于背单词的回答我是很欣喜的,因为我终于在背单词哲学理念这条道路上找到了同道中人。俗话说,词汇量都不一样的两个人,又怎么会在一起。


后来我在他的公众号“众筹词汇实验室”(Word_Matrix)里发现他的团队在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,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。只是理工科出身的Frank把文科喵脑子里想的东西进行数据分析,并整理了出来,我很欣喜。


我之前写过一个《如何科学地背单词》系列(回复039即可查看),里面提到以下几点:


1. 背单词要在语境里学习,尽量不要孤立地只是英文-中文解释这样的背,多看例句。

2. 背了单词要学习如何运用。学会把阅读词汇转化为写作词汇。

3. 背单词要背它的逻辑本义。

4. 背单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少吃一口不会一下子减成个瘦子。词性活用需要大量积累。


1. 在语境中学习


“众筹词汇实验室” 就是这样做的。Frank把字典当做语料库,当他想表达一个中文意思的时候,比如“脱颖而出”,然后他会在他的的例句语料库里面搜索“脱颖而出”,然后再衡量哪个表达方式比较适合他这篇文章。我非常赞成这种做法,因为这样找到的英文表达方法是最地道的表达方式,也就是authentic chunk,你可以看到例句的语境。如果你直接在在线字典里搜索如何翻译“脱颖而出”,是脱离语境的。


同理,如果平时你看美剧、演讲、小说等等,任何中英文对照的东西,当你看到一个神翻译的时候,请把它截图下来,下次,对着这个中文反推英文。下面的两个例子摘自我之前的文章《从国外名校公开课我们可以学到什么》(回复067查看)。


比如字幕组把一句话翻译成“愈挫愈勇”,原文是What doesn’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. 这句子我们英译汉可能未必会想到四字成语,更关键的是,下次,你就知道愈挫愈勇该怎么地道表达了。


还有,怎么翻译“你怎么解释?”一般我们就会想到How will you explain that? 那教授的原文其实是 How do you account for that? 然后我们就知道了account for其实可以这么用。这样才是在语境下学习。


2. 阅读词汇转为写作词汇


有时候我们认识一个词,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在写作里使用,所以我们的作文里永远充斥着自己都快被自己恶心死的again and again。为毛学霸的用法可以是repetitively?辣么如何提高自己写作的bigger捏?


以下例子还是摘自《从国外名校公开课我们可以学到什么》。


在讲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似度越高,越有可能成为恋人的时候,教授提到了这么两句话:

Similarity does not breed contempt. Similarity breeds attraction.

相似并不会产生轻视。相反,相似会让彼此互相吸引。

这个breed实在是用得太好了,因为一般提到“产生”,我们脑子里总会想到produce,或者lead to,但是教授用breed,本义表示繁殖和饲养,引申为产生,画面感就很强烈,真的是很高杆。另外就是如果第二句翻译成“相似会产生吸引”我觉得不太通顺,所以没有翻译成“产生”。


因为说到“产生”,我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lead to,produce等等。breed我认识,我知道是繁衍和饲养,但是我自己写作文绝对不会这么用,为毛?因为没见过。现在见过了就会用了喵?不会。肿么着才会用捏?多造句,多练习,它才会成为你的。我这么说吧,那篇公开课的文章我是今年4月1号写的,现在7月5号,时隔三个月,我就忘光光了。所以我写公众号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督促自己多学习,多做笔记,日后好复习。



3. 逻辑本义


我在《如何科学地背单词系列2》里面提到单词要如何背。记单词和词组的时候不要死记中文翻译,背个大概就好,主要还是要归类总结,要记住逻辑本义。什么是单词的逻辑本义?还是上文的栗子,无论是“产生”还是“导致”还是“会怎么怎么样”,其本质的逻辑含义完全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:→。所以以后我们写作的时候,想要表达 “→” 的意思的时候,比如说“贫困→犯罪”就可以这样写:Poor living conditions breed violence.


再举个栗子:说话(长短)

简短的laconic= succinct= pithy= terse= concise

冗长的wordy= verbose= prolix

其实如果能把这五个单词笼统地记成“短” laconic= succinct= pithy= terse= concise,会节省大脑很多内存。因为它们的逻辑意思就是短,甭管太多的细节差异。如果记成什么简短的,简洁的,简明的,多占内存呐。

然后捎带脚把反义词也背了:wordy= verbose= prolix=多,甭管是什么废话多的,还是冗长的,啰嗦的,逻辑意思都是一个字——多。


再举个栗子,比如我提到过阅读里什么词最重要,个人觉得如果比较功利地背单词的话,那就主要背动词和形容词吧。因为动词和形容词一般会指导一篇文章的走向,是上升还是下降,变好还是变坏。而且还往往会表达作者的态度:是支持,喜欢还是反对,厌恶。


举个栗子,把你阅读过的文章里所有表示作者赞同观点的词句都可以总结一下,甭管是最低端的I like,还是in favor of, 还是It is beneficial to…还是更高大上的laud,甚至approbation,把这些词、短语和句子统统打上+,表示正向词汇。相反,所有表示反对的不好的都打上—,表示负向词汇。这样可以避免你对文章的整个走向或者作者观点产生180度相反的理解。虽然你可能不是很清楚作者到底是赞赏还是欣赏这件事情,但是你至少知道他是持正向态度的。


然后名词主要关注抽象名词,以及那些名词背后的逻辑意思。比如cynicism只背犬儒主义是不太够的,要理解它背后的意思。比如韦氏字典的解释是:cynical beliefs : beliefs that people are generally selfish and dishonest。关键词selfish和dishonest。所以犬儒主义的核心意思就是认为别人都是自私的和不诚实的。那在阅读或者填空的时候遇到这种词就能够比较好理解了,至少我们知道它是个贬义词。


然后我们来看一下“众筹词汇实验室”里是如何解释单词的:




从词根入手,找出作用对象,然后引申出其他意思。另外Frank还说:


“很多长难句与其说是语法问题还不如说是词汇掌握水平的问题。大脑就是个CPU,正常阅读时装的内容刚刚可以流畅运行,现在读外语了,哎这个词好像是什么意思,这个词意思理解偏了,这个词跟特定对象搭配会有转个弯的词义,这个词跟周围词是一个整体你视而不见,这些都时时刻刻在阅读中碰到,你大脑不死机,长句子读得懂才怪。”


——摘自公众号“众筹词汇实验室”里《相见恨晚的英语学习方法》。


所以很多熟词僻意其实都是可以根据词根来解释的,而非有些老师说的“因为历史的演变,很多单词的意思并非用词根就能解释”,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作用对象,进而没法解释不同的引申含义。



4. 词性活用——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


在公开课那篇文章里,我写到:教授在解释家庭暴力的时候提道,很多时候妇女别无选择,离开丈夫经济就无法独立,所以不得不忍受家庭暴力。然后他用到这个词组:economically no alternative 经济上别无选择。


其实作为母语非英语的人来说,写作永远是从母语翻译到英文,只是翻译多少的问题。随着水平逐渐提高,可能简单的部分就直接用英文写了,但是复杂深层次的内容还是得翻译,这时候母语的影响就特别强烈。比如“经济独立”这种名词+动词结构,就很难想到要用副词economically来翻译。所以这种authentic English chunck就是得一点一点的积累,写作的时候才能逐渐向native speaker靠拢。


再举个栗子,摘自我之前的文章《莱温斯基TED演讲:羞辱的代价》(回复083查看)。

乃们可以先表看英文,看看光看英文自己能写成神马样子,然后再对照原文看。


1)我所经历的阴暗面、网络欺凌和肆意辱骂也如雨后春笋增长。

这个“如雨后春笋般的增长”的翻译其实是很不错的,采用了“归化”的翻译方法,也就是把异文化的词语翻译成国人所熟悉的用法。辣么原文是神马捏?

duang duang duang duang~


…the darkness, cyberbullying, and slut-shaming that I experienced had mushroomed.


mushroom这词儿大家太常见了,但是我们一直都当它是个名词,从来木有考虑过它还可以做动词是不是?但是一个mushroomed就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流言蜚语的肆意传播,比 “Cyberbullying spreads so fast, like mushroom grow after the rain.”要简洁形象得多。也许很多人看到翻译以后还会翻成 “like the bamboo shoots in the spring grow after the rain” 啰里八嗦翻完的东西还特别不地道。为嘛歪果仁用蘑菇中国人用春笋?因为西方人很少吃春笋呐。。。这种mushroomed的用法就属于一种authentic chunk,用来刷新自己的口语和写作库用的。


其实“像蘑菇一样生长”的本质意思是神马?其实它的逻辑本义就是“变多”而已,像蘑菇一样只是一个比喻,让它更生动一些而已。辣么你就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上开辟一个栏,叫做“变多”,然后把xx mushroomed.这个句式写上,然后把例句补上——在神马语境下用这个词。今后自己也想表达“变多”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可以用啦~ 自此之后麻麻再也不用担心我只会用many many和 more and more了~

如果你还不能体会到它的妙用,就请参考以前语文课上老师讲解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中“绿”的用法的妙处。同理,还有“一痕弯月”中的“”。


还不过瘾?再来一个翻个看看~

2)互联网上缺少同情心和同理心。

嗯嗯,看看我们能想到的词:lack缺少,同情心,查了查有道:compassion,同理心:empathy。好了,词儿全了,让我们翻翻看吧~

翻好了喵?公布答案了啊?

duang duang duang duang~


Online, we've got a compassion deficit, an empathy crisis.


这句话和之前提到的mushroomed的用法有异曲同工之妙——mushroom是名词动词化,而这句话却是动词名词化。中文翻译的是互联网缺少同情心和同理心。“缺少”作为一个谓语出现,但是英文原文的谓语不是“缺少”,“缺少”这个概念是以名词的方式“deficit”出现的。


所以以后当你想表达“缺少xx”的概念的时候,就可以尝试着用名词的形式deficit和crisis表现出来,文章的哔格瞬间就高了有木有~ 其实这种 “动词名词化” 和 “名词动词化” 也不是没事瞎用着玩的。回到我之前说的手段和目的的问题——做事情要有一个目的,而手段只是辅助目的的实现。为什么要“动词名词化” ?为什么要 “名词动词化” ?其实道理是酱紫滴:英文中名词会给人一种静止稳重正式的感觉,而动词却比较活泼。所以当你想表达一种比较正式的用法时,则可以多采用一些抽象名词,而当你想活跃一下气氛出个彩的时候,则可以活用一个小动词。


扯句远的:我一直都觉得国内学英文语法的一个诟病就是——不讲为什么。我们学了辣么多高大上的语法结构:各种从句、被动、倒装、强调,等等,都是为了做题而存在的,写作的时候根本用不好或者想不起来用。原因很简单,因为老师木有介绍过神马时候用。每一个语法的存在都有它的意义,能用主动句为什么非得改成被动句。The cake is eaten by him. 就为了拽么?好好的一句She is a beautiful girl. 非得加个从句变成She is a girl who is beautiful. 为什么要用从句?从句是怎么来的?如果不是为了嘚瑟,这种句子的存在根本就毫无意义。



5. 总结


总之如果想要提高英文水平,尤其是学术英文水平,好好系统地通过语境背单词,通过大量造句练习把阅读词汇变成写作词汇是会受益匪浅的。这种方法不管男女老少,词汇量大小,都很实用。


我的男神于宙Edison老师就曾经说过,成功无外乎就是:找准合适的目标+科学的方法+不懈的坚持和努力+不断反省和改进。(大意,我paraphrase的)


最后祝大家背单词愉快,早日和词汇量一样大的人在一起。(ง  ̄3 ̄)ง


众筹词汇实验室

微信公众号:Word_Matrix



听说打赏李小喵会词汇量变大哦~

长按喵爪识别二维码即可~



相关阅读


如何科学地背单词系列1&2——039

从国外名校公开课我们可以学到什么——067

莱温斯基TED演讲:羞辱的代价——083




美国教育漫(bā)谈(guà):终于开通原创声明很开森于是把以前的文章翻出来的李小喵 出品

微信号:USA_edu


个人微信:李小喵(lixiaomiao_edu)

知乎专栏:

微博:

荔枝电台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